在家办公最大的麻烦,就是设备的切换了。一个桌子上有自己的电脑1,电脑2还有公司的电脑1或者电脑2,如果每个配一个键盘和鼠标,那在桌上就是一场噩梦。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电脑升级,是时候对外设进行升级了。对市场调查,分析才能购买好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在此也感谢笔者的一个朋友,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支持。当然最后的升级结果是超出笔者预期的,对于机械键盘有潜在需求的同学也可以看看笔者后面的购买建议。
购买需求
在做一个购买之前,了解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品来说,不了解自己需求去商场,那肯定会花更多钱却买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当然,每个人天生也不是专家,不过互联网给了大家一次做专家的机会。下面是本次升级的需求
- 鼠标:能够自由切换三个设备,并能保证一个设备的低延迟连接(游戏)
- 键盘:能够自由切换三个设备,并能保证一个设备的低延迟连接(游戏),100%按键
- 鼠标,键盘:最好有专用按钮来切换设备
- 如果能够同时切换设备最好
- 能够采取最新技术最好
- 键盘:能显著提升打字体验
- 尽量合理的价格
市场调查&需求重构
对于外设类产品,有时候你的需求会超过这个市场上提供的商品。或者说这个市场上并没有能够满足你所要求的商品。比如需求3:鼠标和键盘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切换多个设备的技术,在这个市场上并不存在。那只能变更需求为,鼠标和键盘分别切换对应设备。由于市面上无线连接技术只有蓝牙和无限接收器,但是在蓝牙的情况下,设备的延迟会有所提高,无线接收器的缺点,就是需要占用一个USB接口用来接收,如果是三个设备都分别用无线接收器进行接收,那每个设备都要占用2个USB口。(而且市面上很少有多无线接收器进行切换的键盘和鼠标)提升按键体验,通常是由基础的薄膜键盘和进阶的机械键盘和静电容键盘。而后两者就很少由提供上述要求的产品了,罗技的913TKL游戏键盘虽然满足部分要求,但是设备切换按键不是专用,以及高达30000日元的售价让笔者望而却步(当然后述还有其他原因)。于是只能把需求进行重构了,如下。
- 鼠标:能够自由切换三个设备,并能保证一个设备的低延迟连接(游戏),有专用按钮来切换设备
- 键盘1:能够自由切换三个设备,有专用按钮来切换设备,100%按键
- 键盘2:能够显著提高输入体验
商品选择
鼠标:罗技(Logitech)M720r无线蓝牙鼠标
对于符合笔者鼠标标准的鼠标,市面上有且只有一个 罗技(Logitech)M720r无线蓝牙鼠标 。有些鼠标是提供切换的功能,但是要么是鼠标背面切换(这操作时间和拔个无线接收器插到另一台电脑上的时间差不多了),要么是没有专门的提醒灯,M720r上面专门的led显示你正在匹配的设备是现在市场上的无二之选。
官网链接
使用感觉切换如丝般顺滑,鼠标的无线接收器也能完成高强度的游戏使用(1无线接收器,2蓝牙链接)。鼠标滚轮不仅可以上下滚动,也能靠拨动左右进行左右滚动(除非进阶fps玩家笔者感觉这个鼠标足够应对绝大部分操作了)。价格5900日元(目前罗技官网已经缺货了,估计全球在家上班潮造成短缺吧)。侧按键也可以定义各种动作,虽然不能像G系列一样定义鼠标宏等序列操作了。这个鼠标还支持flow,一个多个操作系统鼠标能够在其间自由移动复制粘贴的功能。
键盘1:ELECOM无线键盘TK-FBM112BK
这个选项的确是纠结了很久,薄膜式键盘也可以由键程和打击感来改善薄膜键盘的问题。为啥普通的蓝牙键盘大部分都是超薄设计,把打字体验放到脑后呢?也许有人说方便携带出门方便,不过这群设计的人知道不知道能设备切换的前提,那肯定是要在一个固定场所了。目前唯一符合笔者标准的就是上面的ELECOM无线键盘TK-FBM112BK,支持三个设备按键蓝牙切换,价格2218日元。加上因为工作需要日本语键盘配列,也是导致选择了这个产品的原因。同类产品也有罗技的键盘,不过那款也是超薄的薄膜键盘(去店里测试了一下手感稀烂)。由于windows10的问题,蓝牙键盘不像蓝牙鼠标切换能够几乎瞬间使用,蓝牙键盘切换时会有2-3秒的延迟。甚至长时间没用唤醒的时候也会有延迟(上述是本类产品的通病)。第二,因为蓝牙键盘原因,输入延迟虽然办公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游戏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延迟的,所以这部分的需求要键盘2登场了。
键盘官网链接(日语)
机械键盘那些事
机械键盘也是个很深的学问,键帽,轴体,RGB,键盘比例等等都是购买需要考虑的对象。如果你想购买那些常见外设厂商的机械键盘(罗技,华硕),那么对不起,你的轴体和键帽以后都得要厂家来维护了,也丧失了自己DIY的权利。机械键盘曾经是电脑的标配,不过因为造假等原因被薄膜键盘所替代,现在转向高端化和定制化发展,最近国产机械键盘keychron也是在国际上收到了不少掌声。日本还有一个专门品类就是静电容键盘,(号称是程序员必须买的键盘)常见厂家有HHKB和realforce,国内最近又宁芝等等展露头角,不过价格在日本这一个这种键盘价格在30000-80000日元不等(一个键盘能卖个显卡价了)。到底选用什么轴体,最终还是建议大家去店里面自己测试,千万不要相信网上的所谓入门键盘或者退烧键盘。笔者最终选择的银轴,也是被互联网上说是容易误触?不过无论是按键反馈还是声音都比他的近亲(红轴,黑轴)好的不要太多。茶轴和青轴的声音和反馈有段落式不直上直下感觉并不适合笔者,整个商场的键盘全部对比按完坚定了笔者购买银轴的想法。至于坊间说的容易误触,笔者感觉丝毫没有体验到(估计是垃圾的超薄薄膜键盘用久了,对于按键姿势与传统使用机械键盘的大佬有所区别了吧,按了就是按了不按就是不按怎么会误触呢)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银轴的触发很短很轻,所以很多RPG游戏要你一直按着W进行移动的同时能够很好的缓解手的疲劳。以前键盘经常因为其他按键操作W有时候稍微松了一下就不往前走了,得去再按一遍W继续向前走,换了银轴之后就再也不会有这种问题,你的W就算只按了一半,那也非常安心不会阻断操作。
当然,上述只是个人感想,笔者想说明的就是自己感想离所谓的网上测评的结论差距甚远,在机械键盘上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去店里面尽可能多的去体验轴体和键盘。就算轴体一样因为键帽不同敲击感与声音也会发生改变,最好还是找到你要买的那个键盘测试满意之后再进行购买。比如上述的HHKB和realforce那80000左右的键盘笔者也去通通试了一遍,但是并没有符合价位的按键感受,甚至不如我手里这款。
买键盘 还是要去商场尝试体验
键盘2:Maestro2S 机械键盘 98键 Cherry-MX speedsilver(银轴)
这款键盘很特殊的键盘配列和优良的打击声和打击体验最终获胜。虽然很遗憾这款键盘没有当红的RGB或者蓝牙等无线功能,不过在基础的机械键盘功能上还是非常老道的。RGB和蓝牙在键盘2需求并不是必须的了。这里提一下这个键盘最为特殊的98键设计,可以说是任何机械键盘最独特的那一款了。充足的功能键和数字键盘让基本的电脑操作几乎不会有任何影响,原本位于键盘中间的那几个功能键本身利用比例就很低。相比于一般的TKL(去掉数字键盘的机械键盘设计),这个设计更能够满足每日所需,也不会像全键盘那样占用桌面空间。价格14800日元,并不便宜。PBT的略低高度按键键帽和cherry轴让这个键盘的使用时间和耐久有了保证。还有一些简单的按键切换功能就不在这赘述了。笔者这次选择了英语配列,一个是感觉键盘上有日语就会很别扭,另一个还是主要连接在自己电脑上所以英文配列更加适合。
官网链接(日语)
不过虽然获得了最佳的输入体验,整体键盘的配色却略显单调。因为是cherry兼容键盘,更换键帽便是机械键盘的独特乐趣。当然笔者没那么多闲钱找人定制或者有空区预定等待新的定制键帽,找网上购入了几款键帽来给这个键盘做装饰。
mercari上淘来的一个海洋风键帽1500yen,日亚上的价格是3400yen,键帽的价格也是门玄学了
顺便低价收了个Hyper-x键盘上的pbt的金属质感的游戏键帽。(带运费500yen算是很良心价格了)WASD换成金属质感的按键更有气质。
不过总体感受还是原配键盘打击感最好,所以重要常用区域的按键还是依然采用了原来的键帽,于是最终成品如下。一个独一无二的键盘就这么诞生了,是不是比第一张原配图更加富有生气呢。无论是摆放观感还是打击体验都是一流,如果对于机械键盘有需求的同学可以考虑做一款自己的键盘。如果在国内的伙伴的选择就会更多一些了。
以上便是第一阶段外设升级的一些事,也感谢提供建议的朋友的帮助与支持。整体更换后无论是设备切换还是输入质量比以往都是有了质的提升,要是早点做好决定,就不用买这么多垃圾键盘,不过没有垃圾键盘的操作体验,也不会有现在的需求了吧(笑)。下一篇文章,便是有关新电脑的升级了,敬请期待。
Like this:
Like Loading...
Related

本篇文章给大家带带来详细的12寸MacBook的评测。这次评测最标准的1.1GHz的金色版MacBook。也尽量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和分析这个产品的优点缺点和特点。 基本配置 基本配置的主要内容就在这不多说了,各位可以去官方网站查看有关macbook的技术规格。 链接:http://www.apple.com/cn/macbook/specs/ 具体评测 A.价格 买东西,性价比是很重要的。虽然对不同人产生的价值的不一样,还是可以从类似的产品分析一下macbook的价格定位。 设备 价格 (一切参照官网) 本macbook 9288RMB 256g 8gb内存配置的11英寸macbook air 8548RMB surface pro3 256gb 8gb内存附加键盘 8988+988RMB 于是Macbook真的有这么贵么。比11寸的macbook同样大小换了12寸Retina屏幕,还要轻还要薄。而surface pro就不用说了。虽然这里面有些细微的差别,但是虽然看上去很高的这个入门价格,其实也不是很贵了。 B.显示屏 不得不说,苹果这个12寸Retina屏幕是目前苹果笔记本产品线最好的,而苹果的笔记本屏幕在笔记本业界的位置各位也是清楚的吧。 C.重量和厚度 其实决定购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超轻超薄的设计。有人可能会说,重量并不是重点。但是当你想带着出去玩出去上班....的时候,重量的问题就非常重要了。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不想带笔记本,而是笔记本太重了。相比于上个总计3kg以上的笔记本,这已经是相当轻薄了。同时计算上充电器,重量也就只有1kg。拿在手上,这种轻薄感是无与伦比的。有人估计会提surface pro了。 surface pro本体800g,macbook本体920g。看似macbook重一些,但是很可惜,surface键盘重300g。没有键盘的surface可是几乎毫无办公能力的。然后再提索尼的最轻的笔记本,的确很轻,不过塑料的机身连着一个硕大的电源变压器,最终重量也是超过了1kg。之所以macbook充电器为什么这么轻,后面会有说明。不过不得不说,macbook在现在,是最轻薄的旗舰笔记本。 D.噪声 macbook采用无风扇设计,并且采用全SSD,噪声自然为0。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恼人的就是风扇声和硬盘读写声了吧。macbook你只需轻轻合上,放在枕边也不会影响你的睡眠了。正如其他评论所说,这是新一代笔记本的未来产品。当然采用无风扇设计的,macbook并不是第一个,但是做的这么好的,macbook是第一个。 E.键盘 MacBook采用了全新的蝶式键盘。很多人在购买macbook的时候,也对这个键程很短的键盘产生了疑问。的确一开始会有一些不适应,不过使用了一天之后的可以表示。这个键盘完全可以满足之后的每日所需。输入速度可以说比以前快了一些,并且键程段某种意义上减少了打字带来的手的酸痛感,输入的准确性的提高可以支持长时间的输入作业(比如笔者现在在码字)。夜间键盘会自动背光,由于这次是每个按键自己发光,所以没有以前的漏光感。 F.发热 对于这个新系列的处理器Core M,很多人的确对这个无风扇设计的发热产生了疑问。笔者也测试了一下各种情况下的发热情况。有些结果也十分有趣。 测试环境:27度 木制桌面 1.一般使用(浏览网页,切换程序) 温度:45度左右 2.程序处理时(扫描,加载等等)温度:55度左右 3.观看Flash时 温度:60~70度 4.观看一般视频时 温度:33度左右 其实四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说这个温度效果几乎和带风扇的macbook air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或者更低。苹果对于CPU保守的分配估计也是把温度控制的这么好的关键之一吧。而观看flash变烫是所有OSX的通病。而safari本体就是不支持flash的。主要是因为flash内部优化不高。其实windows本看flash也会变烫,不过近几年flash也做了不少努力,windows也配合优化了很多。而OSX对flash的支持就仅在软件上了,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最令人惊讶的观看视频的时候温度居然比开着桌面的时候温度还要低。估计是核心显卡和OS X内部分配机制的功劳了。win本看视频就算硬解温度也不低哟。 G.处理能力…
In "0dm"

2021年新年刚过,笔者也祝各位新年快乐。新年新气象,笔者最近刚搬到了新家,也是时候制作一台笔者梦寐以求的电脑主机了。当然制作一台主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2020-2021年持续的缺货和显卡高涨背景之下制作一台主机并不容易,何况是在硬件荒地-日本,制作一台有性价比的主机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有志者事竟成,笔者的新rig也已经搭建完成,虽然配置好已经是好几周之前的事情了,不过调整到能够发文的状态还是用了不少时间。顺便 本文是【NEWSETUP】新ホームセットアップPART1-在宅勤務編 的续篇,第一部是日语写作的,理由是很多东西是只能在日本买到或者在国内有更好选项,并没有参考意义(不过笔者用的什么桌子/显示器/座椅/地毯等等需要参考的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而这一部为什么用中文写作,由于日本会DIY主机的人几乎不存在(用户圈极小),而且大部分部件国内都能或者以更加廉价的价格买到,还是用中文叙述意义更大。当然由于一篇文章并不能完全介绍完所有主机setup,本文主要介绍电脑主要配件,其他配件会放在下篇发布。 需求与配置目标 配置一个电脑的第一部,就是要搞清自己的需求,当然这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人大部分是感觉自己的电脑卡的不能用的时候去寻找下一个主机,也有的是为了适应新技术或者想要体验最新的游戏去购买新的主机。笔者以前也就在家里配过台式机,这边一直是用笔记本电脑作为主机使用的,不过笔记本电脑也有其缺点。1,占用桌面面积(当你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外置显示器/键盘的时候,笔记本就是纯粹在占用桌面面积了)2. 性能不足,一般同期的笔记本性能无论是显卡还是CPU都会比同级台式机价格相差甚远 特别今年的30系显卡笔记本和同级桌面显卡差距巨大 3.价格高,虽然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好了一些,不过一直还是配主机会比同性能台式机更加优惠。当然主机也有主机的问题,在这就不赘述了。而且最近itx也比较火热,加上考虑到以后搬家甚至来回国内的问题还是组个ITX更加合情合理。于是下面是本次配置目标。 能够胜任大部分游戏/应用的CPU能够完成在超宽屏2k分辨率下流畅游戏的GPU尽量能够支持最新的技术标准(PCIE4,WIFI6,蓝牙5)等ITX(迷你主机)构成,能够在小机箱前提下完成足够好的散热和性能在保证上述前提之下尽量廉价的完成配置 电脑配置清单 说实话在日本配电脑真是,贵。而且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可能回国组机,不过因为最近的显卡涨价潮来说,这份配置价格在国内来说也算是“合理”了?不过相比于某日本公司价值18w的台式机的配置相比,下面的配置已经相当豪华了。对于国内的同学来说,以下清单基本没有参考价值,而且Windows10其实有各种办法不用花钱对吧。 部件品牌/型号参考价格(本文写作时的市场价格/缺货的商品为购买时价格)机箱RAIJINTEK OPHION Black Mini-ITX13164Yen(810RMB)CPUAMD Ryzen 5 3600 with Wraith Stealth cooler21628Yen(1607RMB)内存KLEVV PC4-25600 DDR4 3200 16GB x 2枚 KD4AGU880-32A160U15593Yen(959RMB)主板GIGABYTE B550I AORUS PRO AX MiniITX21450Yen(1319RMB)显卡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win Edge OC(现缺货)76500Yen(4706RMB)电源玄人志向(影驰)80PLUS Bronze 750W ATX6613Yen(406RMB)SSD1TB nvme ssd(杂牌Amazon choice?)pcie3.0x4 m.210999Yen(677RMB)OSWindows 10 pro11000Yen(676RMB)总计约180000Yen(约11100RMB) 机箱:RAIJINTEK OPHION Black Mini-ITX 首先说一句,在日本没有国内那种“选”产品的那种便利,一般这种小众商品的种类也不多,价格同样实惠的就更不多了(而且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已经选择的相对便宜的选项)。这个机箱算是很不错的三明治架构,并带有2个钢化玻璃侧板,可以说整体的外观在众多itx小型机箱里面算是脱颖而出。当然侧透会因为左右是玻璃会影响两侧的散热,不过由于这个机箱玻璃面板是与外壳中间留了大概5mm的缝隙,算是侧面透风的一种补救措施了。由于这平常不是非常落灰,如果是灰尘较多的地区使用机箱还是建议用机箱自带的胶条把缝隙封好。同时机箱也赠送了PCIE延长线,使得显卡和主板分处2室成为了可能。 产品主页链接:https://www.raijintek.com/en/products_detail.php?ProductID=90 CPU:AMD…
In "0dm"

NAS,对于大部分一般消费者,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NAS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缩写,中文名叫网络存储器。本来是专业IT基盘的一个硬件部件,不过一部分也线下放到了民间。如果网络存储器还不懂什么意思的同学,拿“网盘”的意思应该知道吧,个人NAS可以理解成是你自己家的网盘。不过现在的个人用NAS能干的事情不仅仅是只是“网盘”了,家里的视频服务器(自家的B站,爱奇艺),聊天服务器(微信),音乐服务器(网易云音乐)甚至是笔记服务器(网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等功能也是现代商用NAS能够提供的。于是不仅仅能够存储和备份自己的文件,照片,还能做各种各样事情的NAS为啥不能普及呢?以及这个东西对什么人好用什么人如同鸡肋呢?正好笔者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之一加上最近购入了群晖的920+,也正好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答疑解惑顺便奉上群晖Synology920+的评测。 有关NAS的内容还是不太懂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用视频讲述的很简单明晰,虽然笔者感觉对于用例描述的还不够完善,仅作为原理的了解还是不错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Z4y1F733?from=search&seid=8596571900059228136 Part A 个人用NAS不能普及的原因 外部原因:互联网公司不想让人们用NAS来访问资源 现在的互联网,是一个中心化的世界。使用微信的人要访问腾讯的服务器,使用b站的人要访问B站的服务器,使用支付宝要访问阿里的服务器,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聊天,看视频,听音乐的话,难道真的需要去访问别人家的资源么?每个平台都需要自己的用户提供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数据,从而利用用户数据去获取利益或者是竞争优势(比如推送你几个广告啊)。曾几何时,大家的照片,视频,都是放在自己的电脑里面的,但是为了移动随心随意的访问,大家便不再自己保存东西了。但是要知道,你的账号虽然是你的,你的资源却不一定是你的。大家网易云音乐自己收藏的专辑被封,b站曾经看过的番剧下架,网盘结束运营,等等等,互联网公司不会免费为你提供内容,也不会因为你的喜好去维持一个资源长达数十年,你所关注的一切无非是一个承诺,而不是你真正拥有了这个东西。这也是为啥小米,华为,腾讯,阿里等技术力雄厚的公司不推出一个nas的原因,他们都希望你去用他们的云和服务,而不是把服务和资源放在你自己身边。 内部原因:相当高的技术和设备门槛 一方面是技术门槛,家用NAS其实就是一个存储服务器,那就代表有关服务器的相关知识如果你不太了解,就很难去解决问题。就算是作为IT系统工程师的笔者,就算是这个已经是商业化产品的群晖NAS,笔者也不能说能够完全掌控这个产品。如果你是想要自己搭建NAS的话,那么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更多。笔者从设置路由器端口,NAS的DDNS设定,用户的权限设定等等,都是需要非常有耐心和基础IT知识。如何选用HTTP和HTTPS,如何选择RAID方案,如何发行SSL证书。。。也许这些词汇各位都是第一次听到,就何谈能够充分使用这款商品呢。如果觉得靠着产品说明书能够理解大半,那只是代表如果你没遇到问题的情况下,但是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那就是最基础的IT知识占主导了。这也是笔者并不推荐一般用户购买NAS的原因,你可以使用这款产品完成最基础功能(存储),但是他相比于你的手机或者电脑,或者要发挥他最大作用,没专业知识你是无法去实现你的想法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设备门槛。比如你想要出门在外或者是自己的好友能够流畅访问自己的NAS,那么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网络,还最起码有一个IP地址(现在国内的运营商的话,不是所有的地区能够满足你的要求)。你的互联网的上传带宽决定了你在外的使用流畅程度。而你的内网流畅程度则取决于,从你的NAS到网线到路由器再到电脑网卡端口等都需要考虑瓶颈的问题。能够用好NAS设备,还是推荐有一个高性能的PC来帮助完成工作。而不是每个家庭都有高速宽带,公网IP地址,和高性能PC的,上面的东西缺了一件都会严重影响到NAS的体验。而如何提高体验是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个和云服务是完全不同的。 Part B 谁更适合使用NAS,你是否也到了需要NAS的时候了呢? 下面项如果多数觉得符合你的需求,也许你就需要一个NAS了。 你有大量文件需要储存和访问的需求,也超过了一般网盘容量上限(大部分网盘免费容量也就1T最多2T了)你讨厌使用网盘时候被限速你不太信任现有的服务商(腾讯,阿里,百度,Google,Facebook..)你有过资源被服务商删除的经验(因为各种原因,你存在服务商的文件并不属于你的)你使用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时候 ,你曾经收藏的曲目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访问你讨厌各大视频网站独占视频播放,要看所有东西需要很多网站的会员,而且有时候还是期间限定你讨厌各大音乐网站独占音乐播放,自己到处都有收藏夹你有需要给好友播放一些网站找不到的视频,但是他们也没机会(懒得)去拿电脑接收你的文件你有需要给好友播放流行的电视剧,却发现观看需要xx会员,但是你不想把会员账号密码共享你有过多次出门在外需要访问家里资源的需求你家里有很多个电脑(IT设备),感觉把文件共享起来很麻烦你曾经使用过Itunes照片备份,发现5gb根本不够用你使用过小米/华为等照片备份,但是也超出了使用限度你有大量需要家庭共享的照片,也有一堆相机拍的照片,却缺乏整理你的感觉到家庭成员的数字财产很难把握,万一的时刻也很会很难处理你的家庭的行车记录仪等监控摄像是存储在本地,也很难找地方管理你需要有一个服务器能够让你出门在外也能了解家里的具体情况。。。。。 上述仅仅是一般需求,如果是工作上或者是业务上需要,笔者感觉你应该以及有或者在找了。当然,如果你觉得上面需求是有,但是还没有能力去管理好一个NAS。那只能告诉你,上述事实在最近的未来是很难发生改变。但是有了NAS,就好像上帝一般轻松了化解了上述难题。YouTube视频一个脚本直接下载到NAS上面,就能给家庭成员共享播放了,一个一小时的视频完成这个操作仅需不到10秒。 Part C NAS市场概况,以及群晖NAS 于是该说说市场概况了,企业级NAS和家用级NAS呈现着交叉分布的情况,家用级NAS也分级别。笔者也摸过NETAPP这种企业级NAS,不过那些才是纯粹的网络存储器,你也不能单独靠企业级NAS做个服务器。家用级NAS比较普遍的就是群晖(Synology),和威联通(Qnap),对的目前最强的家用NAS都是中国台湾做的。而且这两家也会做小企业的企业端NAS,其实和家用的系统类似,所以家用端“多余”的功能也会很丰富,满足SOHO等业余需要。其他的也比如最近很火的极空间,或者联想个人云,虽然在用户界面上也许更加亲民一些,但是功能上与上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群晖和威联通的功能类似。群晖优势在软件上,几乎完全免费的应用中心,使得个人云用起来得心应手。威联通优势在硬件配件,有些软件就需要购买之后再去加购了。一般的这种家用NAS官方都会提供给一般用户外网穿透(实际上就是公司拿服务器来帮你传输流量),但是大部分官方提供的速度可能上限也就是个1080视频的流畅播放,要在外更高速度就需要自己能够做到外网穿透了。群晖会帮你注册DDNS域名并自动更新你的SSL证书也是让你进入互联网家庭更加方便。 Part D 应用场景展示 1.文件共享 文件分享,首先要完成自己的需求。要满足以下需求。 有个自己的空间不能被自己以外的人看到家族的空间笔者和家族的人都能看到朋友的空间笔者和朋友都能看到音乐和视频大家都能看到互相不同群组的人不能互相看到 于是就是上面的分配了,顺便最好测试一下以免出问题。当然,这也是NAS基础功能。读取120MB/s写入60MB/s,无线差不多略低一些,国内的用户访问根据地区不同速度不太一样。笔者家里能够下载上传到6MB/s,笔者在外的话上传20MB/s下载14MB/s,还算是个很不错的速度了。 2.视频共享 不像pc端干巴巴的视频播放软件,NAS会自动从你的媒体情报中匹配数据库,做到这种媒体封面和播放页,甚至可以点击进去看各个演员和电影网站评分(不过目前这个系统目前还是以英文网站资料位主(虽然对笔者不是啥问题))。无论是pc还是手机都能流畅播放,这样也方便给家人和好友共享已有的视频内容。 如果速度够的话,播放质量其实比一般视频网站要好很多。 同样能在手机端查看自动生成的媒体信息。 3.照片备份/整理/共享 笔者单手机上就有近4万张照片(手机空间不足,也是笔者购买NAS的最直接理由,256gb真不够用)。通过备份到NAS可以减少手机空间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了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能随时欣赏图片和视频。新版的Synology Photos的有了手机同等级别的照片分类功能,可以通过时间,地点,甚至内置AI自动识别人物来让你自动找到照片。 笔者最喜欢的找图片功能,就是从拍照地点直接找对应的图片(当然前提是你手机拍照的时候打开了GPS服务)。 PC端查看照片提供了更多的详细信息。 如果是照相爱好者的话,还提供了更多专业信息可以查看。 手机端和电脑一样可以查看照片,而且可以设定自动备份照片,也是非常方便。 4.音乐共享 音乐笔者还没全部收集好,大部分散落在笔者各个设备中的确需要整合一下,而且听了在线音乐时间很久(早知道备份一下了)。除了一般的音乐分类以外还增加了按文件夹分类(这就是手机等没有的功能了),这下你就能做到只听新的歌曲了。 简洁的界面和内容,虽然有自动匹配歌词的插件不过也有版权限制,毕竟连油管好多歌都不提供歌词的。笔者今后也要回到自主收集音乐的老时光了。技术给了人便利,但是代价就是“虾米”-祭奠一个已死的在线音乐平台。这个事情就告诉各位,别相信一切在线服务,特别是免费服务。 5.下载管理 下载管理也是笔者最喜欢的功能之一了,所有的下载直接扔下载管理器,这样你也不用先下载到电脑再传到NAS里面了。一个油管链接解析好直接塞到nas下载完成并能让好友观看的全部过程,仅需要不到1分钟。如果觉得视频有意义收藏,这才是真正的收藏了。 6.其他功能 上述功能仅仅是NAS提供功能的很小一部分,建立自己的邮件服务器,聊天服务器,个人博客,个人wiki,监控中心。。。如果觉得这些还不够,那还提供了虚拟机或者docker功能,就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了。NAS能做什么取决于你去怎么用它。 Part E…
In "0dm"